专家解读:南北偏涝、中间偏旱,如何科学应对?

新闻热点 2025-09-15 01:59:21 74

当前,专家中间我国正处于防汛关键期。解读根据预测,南北竹头木屑网“七下八上”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,偏涝偏旱北方洪涝偏重,何科局地极端暴雨洪水频发重发。专家中间既有涝又有旱,解读该如何科学应对?南北人民网采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晓陶进行解读。偏涝偏旱

旱涝并存,何科竹头木屑网是专家中间否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?

“今年汛期,我国总体呈现南北偏涝、解读中间偏旱的南北格局,但这不能简单归咎于气候变暖。偏涝偏旱”程晓陶表示,何科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,决定了降雨年内分布不均、年际变幅大,雨热同期,但也具有易旱易涝的特点。不过,连旱连涝、旱涝急转等现象历史上也多有发生。

程晓陶介绍,​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,持续连攀新高,导致气候波动加剧,降雨偏多、偏少的情况增多增强,且不确定性增大。同时,人类活动使得降雨产汇流的下垫面条件变化显著,流域天然雨洪调蓄、入渗能力减弱。虽然随着水利工程体系不断健全,水旱灾害调控能力总体加强,但局部地区发生超出设防能力的极端暴雨、洪涝与干旱的可能性也在增大。​

高温干旱叠加,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?

对于部分地区旱情与极端高温叠加的现象,程晓陶指出,汛期反枯,在作物生长需水量最大时遭遇极端高温、干旱少雨,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水保障冲击极大。天然降水不足时,作物生长更多依赖灌溉水源,而极端干旱情况下,有限水源在保生活、生产(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)、生态方面面临矛盾。​

在保生活、生产、生态的多目标抉择上,需根据对旱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预判,明确优先等级,权衡利弊、有保有舍。且干旱期结束时间存在极大不确定性,可能酿成严重后果。

现代科技如何助力抗旱减灾?

程晓陶介绍,如今,随着科技的进步,抗旱能力也不断提升。科学的抗旱机制体现在多个方面:一是增强工程保障能力,如建设具有多年调控能力的大型水库、跨流域的调水工程,采取人工降雨措施,动用深层备用应急地下水源等;二是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,如海水淡化、再生水循环利用等;三是发展节水技术,降低万元产值耗水率,临时关停高耗水产业等;四是采取严格控制非必须用水的应急措施。​

程晓陶强调,在极端干旱情况下,需要全社会动员与配合,共同保护、利用好有限的珍贵水源,携手应对极端灾害事件。

策划:人民网社会·法治频道、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科普部

(责编:马昌、秦华)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70man.com/html/1f8099918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印尼一火山连续两次喷发 我总领馆发布安全提醒

“科学化管理+技术创新”助力增产增效 希望的田野处处好“丰”光

习近平:志同道合是力量、是优势 求同存异是胸怀、是智慧

校园怎么成了短视频流量“秀场”?

原子核质量测量揭示新质子幻数

友情链接